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私募产品在中国还算是新生事物。如果两年前问大家中国有哪些私募产品,应者可能寥寥,多数人想到的大概有阳光私募和股票非公开定向增发,少数人会记得特别国债、保险机构次级定期债务、基金专户(包括社保委托)以及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仅此而已。

  虽是新生事物,但私募产品这几年发展却非常快,令人目不暇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了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PPN)、资产支持票据(ABN),证监会推出了创业板私募公司债、中小企业私募债,其他还有政策性银行的私募债券及各类信托和理财产品等,甚至正在征求意见的《证券投资基金法》草案,也将“非公开募集资金”作为最重要的修订内容。鉴于内容的广泛性,本文重点讨论私募债券。

  所谓“私募”,一般有如下特点:一是募集对象为特定投资者、合格投资者,并通常限定人数;而公募对应的是不特定对象、广大社会公众,以及虽是特定对象但超过一定人数。

  比如PPN和ABN的投资者为银行间市场特定机构投资人,且须为交易商协会会员;中小企业私募债的合格投资者包括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企业及符合条件的个人,每期债券投资者不超过200个;创业板公司债投资者不超过10个;二是非公开发售,不在各类媒体大张旗鼓做宣传,不张贴海报。但也不是完全不做宣传,比如中小企业私募债就在交易所网站专门开了一个专区;三是信息披露要求低,且有较强保密性;四是约定方式方面,一般由发行人和投资人直接签署投资协议,比如PPN就是以双方签署《定向发行协议》的方式完成发行;五是有限转让,即发行后只能在特定场所及特定投资者范围内转让。

  私募债券最近发展较快,与其具有发行效率高、操作弹性大、议价能力强、信息披露要求低等优点密切相关。但更强的内在动力则是要突破“天花板”瓶颈,因为企业以公募方式发行的债券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40%,按此条件,目前相当数量的企业都难以达标。

  同时,投资者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很旺盛。近年来金融脱媒日益显著,理财产品、信托产品规模增长迅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需求。

  一方面企业债券融资和投资者债券投资的需求强,另一方面在当前的金融发展战略下,又需要债券市场加快发展,如此局面下,经相关部门大力推动,私募债券应运而生便也是自然的了。

  但从当前的困难和国际经验看,未来要做的工作依然很多,大致说来,需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提高市场的流动性。投资银行要主动创造流动性;吸纳知名大公司也加入到发行体的行列;放宽政策限制,壮大投资该市场的高收益债券基金或私募基金;提供一套高效率的交易、清算和交割系统。允许保险机构次级定期债务在交易所固定收益平台转让后,吸引了更多投资者入围,以及扩大可参与PPN交易的投资者群体后导致发行溢价显著下降,均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

  第二,促进定价进一步市场化。以中小企业私募债为例,按现行规定,发行利率上限为贷款利率的3倍,但多方博弈,导致有时利率过低,偏离投资者需求,一度成为该市场发展的主要瓶颈。

  第三,鼓励企业在重组与杠杆收购中,运用私募债券方式筹资。股权分置改革后,相关需求已提升,但还远远不够,而这是该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四,切实建立债权人的权利保护机制。呼吁多年的破产法、物权法与放贷人条例,是其根本。

  第五,提高对违约的容忍度。否则,建立私募债券的合格投资者及有限转让等制度安排就没有意义了。只有坚决推,不怕违约,这个市场才能够不半途而废。

原载于《财新周刊》,2012年11月5日

话题:



0

推荐

占军随记

占军随记

131篇文章 3年前更新

高占军,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曾任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经济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 长期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和固定收益业务。中国证券业协会特聘专家。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金融衍生品专家组成员。三峡集团顾问。中债资信评估公司顾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高级研究员,中国债券论坛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成员。中国社科院特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