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令市场始料不及的效应之一,是诞生了不少广为人知的新名词, “影子银行”在排行榜上若非第一,至少也进得了前三甲。自2007年首创以来,影子银行被作为焦点问题,引致各国、各国际组织以及无数领袖人物持续、广泛热议,凸显其不可忽视的分量和强大生命力。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于今年4月9日在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金融市场年会上,所作题为“增强金融稳定性”的演讲,算得上是金融界最著名的有关影子银行的阐述。彼时,他发表了两个重要观点:一是金融稳定政策已成为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上升到与货币政策并行的地位;二是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至关重要。

  伯南克将影子银行界定为信用中介,是由至少部分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机构、工具和市场组成的一个结合体。

  长期以来,影子银行行踪隐秘。11月18日,受G20论坛委托,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发布《2012年影子银行监测报告》,对其作了颇为完整的揭示。该报告覆盖25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也在其中)及欧元区,占全球GDP的86%,全球金融资产的90%,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该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2002年全球影子银行规模为26万亿美元,2007年增至62万亿美元,2008年略微下降后,2011年又增至67万亿美元。其中美国规模最大,为23万亿美元,欧元区次之,为22万亿美元,英国以9万亿美元排名第三。

  美国规模虽大,但占全球影子银行的比重在下降,由2005年的44%降至2011年的35%,其下降的份额主要由欧元区和英国填补。

  报告首次披露了中国影子银行数据,仅为0.4万亿美元。此数据可能低估了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

  在笔者看来,中国的影子银行大体由四部分构成:即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信托业、证券业和基金业的总资产。四项合计,2011年底的数字是12.52万亿元,约2万亿美元,占GDP的26.48%。此口径虽不能说精确,但偏差应当有限。

  中国的影子银行增幅按上述口径,以2005年的1.09万亿元为起点,七年增加了10倍;占GDP的比重则由2005年的5.87%提高了近5倍。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监管套利的行为,也潜藏部分信用、流动性、会计核算等风险。正因如此,引发不少议论,持“狼来了”观点也大有人在。

  笔者以为,信用中介、期限重构、流动性转换、监管套利及使用一定的杠杆是影子银行的特点,属正常的市场行为,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对中国的影子银行宜疏勿堵,完善监管,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但也要培育适合其健康生长的土壤。当然,要关注其中风险,但不必过分夸大而忘记中国当前所处的阶段。

  首先,中国的影子银行发展虽快,但总量不大。2万亿美元的规模仅占全球的2.99%;占中国GDP的26.48%,而全球平均水平为111%,香港更高达520%;在中国金融资产中占比7.81%,而全球这一比重高达25%。

  其次,影子银行可促进中国金融改革。中国的银行体系过于庞大,资产规模已达125万亿元,在全部金融资产中占比高达71%,而美国这一比重只有22%,全球平均水平为48%。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的重要管道,有助于重塑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

  再次,通过影子银行,创造了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让充裕的资金有投资的工具,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融资主体的需求。

  最后,有利于提高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借助于影子银行,当前的利率决定已超越原有的金融体系,原有的参与者,相互渗透,实体经济与虚拟金融结合更紧密,逐渐实现资金在全社会范围内的配置。

原载于《财新周刊》, 2012年12月3日

话题:



0

推荐

占军随记

占军随记

131篇文章 3年前更新

高占军,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曾任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经济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 长期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和固定收益业务。中国证券业协会特聘专家。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金融衍生品专家组成员。三峡集团顾问。中债资信评估公司顾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高级研究员,中国债券论坛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成员。中国社科院特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