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伯南克不愧是当今世界中央银行家的领袖。在他毫不掩饰、非常露骨地大力追求“财富效应”的鼓励示范下,新一代中央银行家们略微迟疑之后,也终于醒过味来,开始争先恐后地学习效仿——如今,心照不宣,资产价格再膨胀已成为货币当局宽松政策的重要目标,大家心知肚明,很少有人再去担心什么泡沫的存在。受此激励,股票市场曾经可望而不可即的一个个重要心理关口最近纷纷被突破:日经225指数突破14000点大关,创下2008年6月以来的新高;标普500指数成功跨越1600点;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则涨过15000点重要关口。欧洲也是如此。债券市场方面,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只有1.76%,英国1.73%,日本0.58%,而短期利率大都接近零,甚至负值。相比之下,中国十年期国债利率稳定在3.4%一线,股票的平均估值只有9倍,放眼全球确属凤毛麟角。

  股价涨得快,涨得高,使得终于等到牛市的分析师们有点跟不上节奏了,往往还没来得及调高预期目标位,股价就又上去了。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就连大牌明星高盛的奥尼尔,预测今年标普500指数最高升到1575点,如今也被甩在身后。有此教训,不少分析师开始改变策略,早点喊出1700点、1800点甚至1900点的高位,不领先几步心里不踏实。日本股票如今15倍市盈率,有人预期可涨到18倍。美国标普500市盈率15.8倍,已有预期将增至16倍、17倍(2007年最高到17.5倍,2000年3月互联网泡沫崩溃前为31倍)。就连一向悲观的“末日博士”鲁比尼、不看重市场走势的股神巴菲特,也都异口同声指出美股仍然会涨。

  股市为什么涨势如虹?在笔者看来,是因为资金在同时押注货币政策与经济基本面,这是两大支柱。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今年1月和2月,两次退出意愿强烈的会议纪要导致市场大幅震荡之后,伯南克们通过各种方式在调整调门,一再重申其坚定不移宽松的意愿;甚至连担心通胀的鹰派如今都说需要进一步刺激。欧央行不久前以一次降息回应市场,并强调随时准备再行动。日本黑田东彦计划实施后,非但连续两次成功避过G20会议的批评,而且还得到IMF和OECD的肯定。印度和澳大利亚则以行动表明态度。就连身处两年来经济最好时期的韩国,也于5月8日宣布降息。所以,来自各中央银行的反复确认之下,市场吃下了定心丸,不再疑虑。基本面方面,良莠不齐,波动性很大,但投资者似乎信心很足。4月渲染的中国经济增速减缓这一因素,也很快被忘记;大宗商品颓势也被视为股市上涨的理由。

  债券市场为何也表现强势?货币宽松持续,经济仍面临挑战,而原来担心的通胀连影子都没见到,是主因。喊了多年“狼来了”,但狼迟迟不来,所以很少有人再提了。奥尼尔甚至说,大家对面临的经济减速和通缩风险不担心,反而去担心通胀,这是很可笑的。2012年总收益基金坐拥7.6%回报率的格罗斯,今年一直建议投资者购买政府债券,而他对政府债券的持仓也由2月的28%大增至3月的33%。在2011年美联储QE期间清空国债严重受挫之后,格罗斯决心不再与央行对抗。他的决心也传染给很多人。

  那么,这场资本市场盛宴会持续多久,将如何收场?

  市场的魅力之一就是有太多的不确定性。2013年至今,已经有诸多意外呈现在大家眼前:一是没想到美元会这么强;二是没想到股票会涨得这么高,这么快;三是美元竟然开始与股票同时上涨;四是黄金的下跌如此强悍,甚至有些诡异。

  虽然如此,基本面和政策支持仍是两条需重点关注的主线,这两个因素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市场波动。

  总体看,短期内这两个市场仍将保持强势,其中股票市场表现会更好;别的不说,单看股息率就比债券利率高。但并非没有担心的方面。比如,美国4月的就业数据良好,然而整体形势并不稳定,伯南克所担心的“春季滑坡”很难说已经摆脱。美国储蓄率又回到2007年的低水平,且只有企业在储蓄,并不是家庭。企业有大把的现金不愿投资,盈利状况也一般。苹果公司史上最大规模的债券发行引来无数资金热捧,然而苹果发行债券是为了储蓄,是回购股票回馈股东而非投资。金融市场在承担风险,实体经济却在回避风险。所以很大程度上,如格罗斯所说,投资者实际上“正在央行提供的流动性上冲浪”。

  虽有风险,美、日、欧资本市场的盛宴短期内并不会结束,但估值优势在逐渐下降。相比之下,中国的债券利率是全球最吸引人的之一,而连续几年的惨淡造成股票估值也相当低。在周围的热烈中,中国似乎一不小心已成了价值洼地。

原载于《财新周刊》, 2013年5月13日

话题:



0

推荐

占军随记

占军随记

131篇文章 3年前更新

高占军,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曾任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经济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 长期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和固定收益业务。中国证券业协会特聘专家。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金融衍生品专家组成员。三峡集团顾问。中债资信评估公司顾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高级研究员,中国债券论坛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成员。中国社科院特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