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前不久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其中,要求“提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操作方案”一项豁然在目,一时间引起广泛热议和激烈争论。目前看,对最终将采取怎样的具体方案形成共识尚有待时日,但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已多管齐下,并开始提速。这在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制度上的进展包括简化QFII申请程序,增加RQFII机构类型,降低QFII资格要求,扩大QFII和RQFII的投资范围,允许QFII可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等。RQFII暂停数月之后重新开闸,QFII进入银行间市场的脚步也渐行渐近。

  QFII在中国已有10年的历史,2012年以来出现爆发式增长。2003年额度只有40亿美元,2005年和2007年分别增至100亿美元和300亿美元,2012年4月更是增加500亿美元至800亿美元。目前拿到资格的QFII共220家。截至2013年4月底,共有198家QFII机构获得了418.82亿美元投资额度。截至2013年2月底,QFII项下累计汇入资金320.96亿美元,2012年汇入资金达到创记录的158.03亿元。

  上述进展,与制度改革密切相关。

  首先是降低QFII资格要求。将基金管理机构、保险公司和养老金、慈善基金等经营业务或成立的时间由5年降为2年,证券资产规模由50亿美元降为5亿美元;将证券公司经营业务的时间由30年降为5年,实收资本不低于10亿美元降为净资产不少于5亿美元,证券资产规模由100亿美元降为50亿美元;要求商业银行经营银行业务10年以上,一级资本不少于3亿美元,证券资产规模由100亿美元降为50亿美元,取消了总资产世界排名前100名以内的规定。

  其次是增加可申请QFII的机构类别,开始对内地基金公司的香港子公司放开。2012年底开始,易方达、嘉实、华夏和南方等多家基金的香港子公司获QFII资格,并有完成募集开始投资。目前,共有15家内地基金公司在香港设有子公司,大都向证监会提出了资格申请。

  第三,增加QFII投资范围。除了证券交易所交易或转让的股票、债券和权证,还可以投资证券投资基金、股指期货、新股发行、可转换债券发行、股票增发和配股的申购。可以参加大宗交易。可以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专户产品。将所有境外投资者对单个上市公司A股的持股比例上限由20%提高到30%。2012年6月的新规中,QFII可以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2013年3月,央行实质性地启动了这一进程。

  除此之外,在增加QFII开立及管理资金帐户的便利,允许开立多个证券账户以满足QFII选择多家经纪商需求,放松QFII资金锁定期和汇出入限制等方面,也做了相应改进。

  与QFII相比,RQFII历史并不长,但增速很快。2011年12月初始RQFII额度200亿元,2012年4月增至700亿元,2012年11月激增至2700亿元。截至2013年3月底,已批准24家RQFII机构共计700亿元投资额度,涉及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股票、债券等多个领域。

  RQFII的机构类型在增加,由原来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扩大到各类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范围最初不超过募集金额的20%投资于股票及股票类基金,不少于80%投资于固定收益类证券及基金,今年3月份取消投资品种与比例限制,仅限定RQFII机构对A股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据晨星数据显示,RQFII机构目前共管理31只人民币基金,其中债券型25只,亚洲股债混合及中国股票ETF分别有2只和4只。

  自今年5月2日央行发布有关通知后,RQFII额度审批进程开始加速。5月9日开始,共有华夏、南方等四家基金公司的香港子公司获批70亿元额度。

  除了QFII和RQFII,自2010年开始,境外央行、港澳人民币清算行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银行已被允许投资中国,目前已经有100家包括境外央行、国际金融机构、境外保险机构、主权财富基金、RQFII等境外机构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

  此外,2013年4月1日开始,在大陆工作生活的外国人和港澳台居民可在境内申请开立证券投资基金账户及其交易账户,并进行认购、申购、赎回、转换、定投等基金投资。而在鼓励QDII(境内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外市场的同时,对个人境外投资的制度安排也在进行。

  上述举措,在全球货币极度宽松,外汇占款迅猛增加及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的条件下出台,显示出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决心,而这对资本帐户可兑换具有重要意义。

原载于《财新周刊》, 2013年6月10日

话题:



0

推荐

占军随记

占军随记

131篇文章 3年前更新

高占军,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曾任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经济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 长期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和固定收益业务。中国证券业协会特聘专家。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金融衍生品专家组成员。三峡集团顾问。中债资信评估公司顾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高级研究员,中国债券论坛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成员。中国社科院特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