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岁末,大家关心的问题很多,但不出几句,总是会提到流动性,以及近期利率的大幅上扬。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前十个月新增社会融资总量14.82万亿元,创同期历史新高;M2余额107.02万亿元,同比增长14.3%,占GDP的比重达200%,为什么流动性还那么紧张?经济平稳,物价可控,怎么利率如此快速上行?这一连串的困惑,显然也正是各方瞩目的焦点。
如果社会融资总量和M2增速快,流动性就不应该紧张——这一结论表面看似乎有道理,但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实没那么简单。
先看社会融资规模。按照央行的解释,它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进一步说,它体现的更多是非金融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但这种需求越大,资金可能越紧:比如贷款多了,投放于货币市场和购买债券的头寸会减少,从而导致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紧张,这在过去并不少见;发行的债券多了,需求若跟不上供给的增加,利率也会上行。
社会融资规模大增,表明中国的资金需求是非常强的。巨额债务存量其滚动融资压力大,是重要原因。数据显示,放眼全球,几乎所有国家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都在下降,只有中国在上升,且升幅很大。中国纳入上证综指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2006年为45.68%,目前急升至59.56%。上市公司尚且如此,其他企业可想而知。中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也由2008年的28.3%升至2012年的46.1%,增速过快。
再来分析M2。M2是货币的供给,由各种存款构成。资产创造负债。以往贷款增加大都派生出存款。目前不同了,借款人拿到资金后,未必直接存到银行,其去向可能多种多样。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近年来因金融脱媒,加之货币的投放相当部分开始由同业资产派生,M2的波动性显著提升。比如,银行业10月存款就减少4000多亿元。所以,M2的稳定性下降且可能有虚高成分,并不总是能够反映流动性的真实水平。所以,不能说社会融资总量增加得多,流动性就应该宽松;实际的情况甚至可能相反。而M2日益增大的波动性使其解释力明显弱化。
笔者以为,根源还应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去找。大致算来,今年前十个月央行外汇占款增加21373亿元,通过本币公开市场净投放3570亿元,常备借贷便利(SLF)余额约3000亿元,几项相加合计投放货币27943亿元。但同期,央行的财政存款增加了创纪录的20410亿元,基本全额抵销了外汇占款的增长,使得对冲比率接近70%,与2010年相当,但较2011年的7.72%和2012年的负454.12%要高出很多。财政存款的大幅增加,成为今年货币投放减少的主要因素,对流动性有直接影响。
以上是从总量方面所做的分析。进一步看,微观主体的行为对流动性紧张也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比如,随着监管的放松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中国不知不觉走进了泛资产管理时代。在资产端,各种高收益理财产品花样繁多,并掀起负债争夺战。银行柜台、网上银行、互联网金融、网络保险公司,越来越多的参与者进入。资金总是追逐收益的,哪里收益高就流向哪里,全民的回报意识被激发:那些最无追求的小储户,开始关注利率高低了;很多机构调减国债等低收益资产,只为获取高溢价;甚至曾经最稳健的保险业,也高举费率市场化的大旗,喊出了“保障与理财并重”的口号。争夺负债一定加剧资金紧张。
同时为了满足各种监管指标,包括资本要求、可投资非标产品比例以及可与哪类资金对接等,参与者频繁变动其资产组合,游走于表内与表外之间以及表内不同科目之间。这助长了市场的波动。
当然,政策因素也很重要。货币政策至少不松(或略紧),以及利率市场化将快速推进,这已非常明确。央行转换政策框架,并借“锁长放短”去杠杆,导致“以短搏长”模式的危险性大增;当前收益率曲线扁平甚至倒挂便是隐忧。整个金融体系、实体部门通过层层纽带被紧密联系在一起,正规金融与影子银行被打通,使隐性债务阳光化的尝试也连接了公募市场与非公募市场。此时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有很大的扩散效应。因为担心,所以大家不惜以高利率借钱过年;有资金的则预留缓冲垫以备不时之需,并待价而沽。
由此可见,当前流动性紧张实际上缘于多重原因,而利率变化也脱离基本面的背景。好在12月是财政存款集中投放期,外汇占款预计可稳步增长,加之市场参与者一直在小心准备,若能获得央行在年关时的小心护航,则相信流动性应能转好,利率也会趋于稳定。
原载于《财新周刊》,2013年12月9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