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拜近期流动性“适度”所赐,2013年紧绷了大半年神经的市场参与者,脸上难得出现了放松的表情。央行在元旦前和春节前两度出手投放资金,使得一度紧张的流动性压力应声而解。资金警报的解除,带动了货币市场利率回落和债券收益率曲线下移,同时股市也开始上涨。

  当然,目前流动性较为适度,除央行预调操作的效应,节后高达万亿元量级的现金回流,以及1月外汇占款增加较多,也起了很大作用。

  正因如此,面对节后首周公开市场4500亿元的逆回购到期,即便央行没有进行续期操作,市场也未发生趋紧的变化,回购利率和债券利率甚至出现下行。曾有不少机构投鼠忌器,担心央行不续期操作,所以在逆回购到期前一天就开始主动卖债,以规避风险。这表明在经过大风大浪的洗礼之后,市场的谨慎心态依然浓厚。

  如今,七天回购利率已稳定在5%一线,隔夜回购利率降至4%以下,债券收益率曲线也下移并由之前的平坦甚至倒挂转为陡峭。市场在疑虑中逐渐转好,但顾虑仍在弥漫:行情会持续吗?还能走多远?关注的核心之一还是流动性,而流动性将会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央行的货币政策。

  2014年1月以来,央行的活动很密集:1月9日召开了年度工作会,1月13日召开了金融市场与信贷政策工作座谈会,1月17日举办了货币信贷工作会,2月8日发布了《2013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引起强烈关注,各有解读。综合各种信息,并结合央行过去的操作逻辑,笔者以为理解当前货币政策取向有如下三条主线。

  第一,容忍利率的合理波动。笔者十分赞同报告中“各类融资活动越活跃,就越是会消耗银行体系流动性”的说法(理由详见本刊2013年12月9日专栏“又是流动性”)。从这个角度看,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越快,流动性压力可能越大。此时即使流动性“适度供给”,也会与过快增长的流动性需求相“冲突”。

  为此,央行提出欲控制全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条件,需更多依靠流动性闸门,并以货币市场利率波动的方式体现出来。其建立利率调控框架,强化价格型调控和传导机制的构想呼之欲出。

  这有些类似美联储,即以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利率,并通过利率的变化引导市场主体的信贷和投资行为;不同的是,美联储设定了目标利率,而央行在当前阶段会容忍“合理的”利率波动。这意味着未来流动性的“适度”紧张和利率的“合理”波动具有内生性,并可能常态化。央行这一思路具有一贯性,其防止债务水平和杠杆率过度膨胀的决心并无任何松懈。

  第二,注重逆周期调节。央行自美国金融危机以来,非常重视逆周期调节的作用,还创造了包括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在内的多种工具和手段,根据经济景气变化、金融机构稳健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对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在最近数月经济数据转弱、物价压力减小,以及周边新兴市场动荡的情况下,进行适当预调、微调的可能性增大。毕竟利率已持续高位运行,除了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贷款利率也由去年9月的7.05%提高到7.20%。当然,逆周期调节分寸的把握和力度的拿捏,火候十分重要;既要有效,又不偏离其一贯的逻辑。

  第三,寓改革于调控。央行在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时,不再囿于传统的工具,而会利用多种金融改革举措,选择适当时机和窗口推出,既推进了改革,同时又起到调控之效。比如,2013年推出了银行大额存单试点,但初期只对金融同业,未来可推广到企业和个人。今年1月,央行授权其分支机构,对辖区内中小金融机构进行常备借贷便利(SLF)操作试点。还有存款保险制度,这个重头戏已酝酿多年,可能很快推出,将促进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竞争和整合,并为存款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创造条件。央行还特意提到,要重视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扩大消费者主权的角度,继续深化改革。

  以上三条主线难免挂一漏万,但都在某种层面上与流动性密切相关。回顾2013年,以本币公开市场3290亿元的净投放、2.78万亿元的新增外汇占款和仅16.6%的对冲比率,尚能令市场人仰马翻,可见系统脆弱之一斑。当前,金融业去杠杆在继续,虽压力仍大,毕竟始见成效。随着监管要求和机构内控力度的加大,各方对资产重新配置的动力增强。境外资金对投资境内也抱有非常大的热情。央行通过加强与公众沟通和预期引导,调控能力进一步提高。这都为市场的有效运行和流动性的适度平稳,创造了条件,开启了窗口。

原载于《财新周刊》,2014年2月17日

话题:



0

推荐

占军随记

占军随记

131篇文章 3年前更新

高占军,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曾任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经济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 长期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和固定收益业务。中国证券业协会特聘专家。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金融衍生品专家组成员。三峡集团顾问。中债资信评估公司顾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高级研究员,中国债券论坛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成员。中国社科院特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