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防范金融风险:一个全球性课题

二、中国问题的复杂性

三、去杠杆“双管齐下”

2017年,为挤泡沫、去杠杆和防风险,中国货币收紧和监管加强“双管齐下”。这一轮紧缩,不唯中国,更是全球性的现象,虽然出发点各不相同。种种迹象显示,与2016年相比,目前通缩已不再是全球共同挑战,各主要经济体都在逐渐摆脱困境,产出、物价和利率普遍回升。在此背景下,美国已进入正常的加息通道,美联储甚至于10月份开始“缩表”。欧央行刺激政策接近尾声,也在逐渐减少债券购买——全球各大央行的货币政策,虽仍有分化,但共振显著增强。中、美货币政策的联动尤其明显:美联储自201612月起几次加息,人民银行大都紧随其后上调政策利率;观察显示,除了去杠杆的考虑外,此举也有将中美利差保持在某一水平,以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延缓资本外流的意图。

中国的紧缩周期“双管齐下”,最初货币政策是焦点:央行自20168月份开始在公开市场操作时“缩短放长”,2017年又数度调高政策利率,以及将表外理财纳入MPA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宏观审慎评估)考核,都产生了很大反响。很多机构不得不做主动调整,从而对金融去杠杆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自20173月份开始,各监管部门密集出台文件,对金融业进行专项治理,以达杜绝套利和不当行为,避免金融脱实向虚,从而专注于服务实体经济的目的。这些文件涵盖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可谓空前。

随着监管政策集中出台,叠加收紧的货币政策,金融机构开始去杠杆,且取得一定效果。这突出表现在两大方面:从市场角度看,短期融资的期限拉长,债券交易量萎缩,换手率显著下降,信用利差有所提高;从业务结构看,资产管理的格局正发生积极变化,通道业务削减,银行表外资产压缩,银行委外赎回。虽然有进展,但离目标达成仍相距甚远,所以,无论是对于投资者还是监管层,可以说正处于十字路口。

金融机构在压力下被动去杠杆,压缩资产和削减负债不可避免。重要的是,顺应大势,在被动去杠杆的压力下进行主动的策略调整,才是明智选择:以同业负债对接理财的模式难以为继,便主动放弃;表外理财占表内资产的比重过大,应适当压缩;委外和通道业务过于激进,则积极清理,等等。

对监管部门来说,去杠杆,自然要使金融机构处于压力之中,以促其压缩资产、削减负债,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同时也应注意轻重缓急,并给市场以稳定预期。在保持高压态势的同时,应审时度势,注意松紧适度和循序渐进,避免发生过激调整而导致局面失控。

四、化解金融风险,防范“灰犀牛”

本文发表于2017年11月份出版的《财经年刊(2018:预测与战略)》

话题:



0

推荐

占军随记

占军随记

131篇文章 3年前更新

高占军,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曾任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经济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 长期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和固定收益业务。中国证券业协会特聘专家。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金融衍生品专家组成员。三峡集团顾问。中债资信评估公司顾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高级研究员,中国债券论坛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成员。中国社科院特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文章